本期的学员梅梅,她有两个儿子,一个2岁多,一个3岁多,由于家里不能什么东西都买两份。两个孩子就经常争抢同一个玩具,妈妈给他们定规则:谁先拿到的谁先玩。但是,每次如果是弟弟先拿到的,哥哥就会过去抢走,弟弟抢不过他,就会哭闹,妈妈只能安慰弟弟,有时会给其他玩具带走他,有时会帮弟弟抢回来。妈妈很苦恼:每天都是这样争抢不停,怎么办呢?
在二孩家庭中,玩具争夺战几乎是每天上演的“大戏”。2岁多的弟弟和3岁多的哥哥为同一个玩具哭闹不止,妈妈制定的“先拿到先玩”规则总被哥哥破坏,该怎么办?儿童教育专家董冬冬老师给出了一套科学又实用的解决方案,帮助家长从“救火队员”转变为规则引导者。
一、规则可视化:让抽象规则看得见
很多家庭的规则停留在口头,孩子缺乏具象认知。建议家长准备一块白板,将规则用图文形式呈现:
- 规则明确化:用简笔画+短句标注“谁先拿到谁先玩”,下方划分哥哥、弟弟专属区域,每天总结表现。
- 奖励可视化:设置“小红花银行”,每天做到遵守规则的孩子贴一朵红花,积累满7朵可兑换“特权”(如优先选动画片、周末吃冰淇淋)。
- 家庭仪式感:每周日晚上全家一起查看白板,由孩子自己数红花、选奖励,强化成就感。
案例:双胞胎姐妹希希妈妈实践后发现,当姐姐看到白板上妹妹的红花比自己多时,会主动提醒妹妹:“今天轮到我先玩积木啦!”
二、冲突处理法:让孩子在“战斗”中成长
当争抢不可避免时,家长的过度干预反而会削弱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。正确做法是:
1. 不介入争抢过程:平静观察,除非有安全隐患,否则让孩子自己尝试争夺,培养“主动争取”的勇气。
2. 情绪安抚+引导思考:对哭闹的孩子说:“你现在很生气对吗?那你想怎么拿回玩具呢?”鼓励孩子表达想法。
3. 提供替代方案:若孩子无计可施,可提示:“要不要用你的小车去交换?”或“我们一起玩传球游戏,赢的人先玩?”引导多元化解决策略。
关键点:无论结果如何,都要肯定孩子的努力:“你刚才主动去抢/想办法交换,做得很棒!”避免替孩子行动,比如直接从哥哥手中抢回玩具。
三、合作训练:用游戏打破“竞争思维”
长期竞争易引发 sibling rivalry(同胞竞争),家长需设计合作型活动:
- 双人挑战游戏:如“两人三足运玩具”“合作搭积木”,完成任务后共同获得奖励。
- 角色扮演:让孩子轮流扮演“分享者”和“接受者”,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。
- 日常正向反馈:当孩子主动帮助对方时,及时强化:“哥哥帮弟弟捡球,你们真是好搭档!”
研究支持: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发现,3-6岁是合作意识培养的关键期,家庭中的互助行为能显著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。
写在最后
多子女家庭的冲突并非坏事,而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、情绪管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黄金契机。通过规则可视化、冲突引导和合作训练,不仅能减少争抢频率,更能让孩子在“斗争”中学会尊重、沟通与共赢。
互动话题:你家孩子有过哪些有趣的争抢故事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解决妙招!
下期预告:《如何避免“大的要让小的”伤害孩子自尊心?》
扫码关注,获取更多科学育儿干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