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父母会困惑:宝宝频繁夜醒、莫名哭闹,明明没经历“大事”,为何总是不安?其实,孩子的恐惧往往藏在大人无意识的行为里。心理学上经典的“小艾伯特实验”,早已揭示了这一点——
1920年,心理学家华生对9个月大的小艾伯特进行了恐惧测试:最初,小艾伯特对兔子、老鼠等动物毫无恐惧;但当他接触老鼠时,研究者突然在身后制造巨响,反复几次后,小艾伯特不仅对老鼠产生恐惧,甚至对类似的兔子、皮毛大衣都开始害怕。这个实验直观证明:孩子的恐惧可能源于“中性事物+突然的负面刺激”的关联,而这种关联,常常在父母不经意间被建立。
这些“习以为常”的行为,可能正在给宝宝制造恐惧
很多父母觉得“孩子胆子小,多练练就好”,却不知某些行为正在悄悄加深孩子的不安,比如:
1、为了“练胆”故意大声说话,或强迫宝宝独处;
2、明知孩子害怕某样东西(如虫子、巨响),却故意让他接触;
3、怕孩子哭闹,偷偷离开(如趁孩子玩时溜走),让他陷入“突然失去依赖”的恐慌;
4、孩子专注玩耍时,突然从身后出现并大喊(如“看妈妈给你带了什么!”);
5、发现孩子要摔倒/犯错时,突然大喊制止(如“别动!要摔了!”);
6、宝宝刚睡醒时,突然大声说话或毫无预兆地抱起他。
这些行为的共性是:打破孩子的“安全感预期”——孩子无法预判何时会出现“突然的声音、动作或分离”,久而久之便会陷入持续的紧张与恐惧。
3岁前宝宝的恐惧有规律,看懂才能更好守护
不同阶段的孩子,恐惧的来源不同,父母需要针对性理解和应对:
0-6个月:最怕“突然的高分贝”(如突然摔东西、大声吵架)。这个阶段宝宝对“不可预测的巨响”没有防御能力,容易被惊吓到,表现为哭闹、肢体紧绷。
✅ 正确应对:保持环境声音温和,避免突然制造巨响;若不慎吓到,及时抱哄并轻声安抚“妈妈在,不怕”。
- 6-9个月:开始害怕“陌生人和陌生环境”。这是孩子“认生期”的正常表现,说明他能区分“熟悉与陌生”,本质是对“非主要照料者”的警惕。
✅ 正确应对:接触陌生人时,让宝宝先靠在妈妈怀里观察,不强迫他打招呼;进入新环境时,父母先陪他熟悉10分钟,再鼓励探索。
9-12个月:对“高度”敏感(如从高处往下看、被举高)。这个阶段孩子空间感知发展,对“失控感”(如身体悬空)会本能害怕。
✅ 正确应对:多让宝宝爬、翻身,通过匍匐爬行等大运动增强身体控制感;举高时提前说“妈妈要抱你飞啦”,减少突然性。
- 12-24个月:分离焦虑达到高峰(尤其18-24个月)。孩子开始明白“妈妈会离开”,但不懂“离开后还会回来”,所以会在分离时崩溃。
✅ 正确应对:离开前认真告别,说清“妈妈去买菜,1小时后回来”,并履行承诺;不偷偷溜走,否则会加剧“被抛弃”的恐惧。
2岁后:对“具体刺激”产生恐惧(如黑暗、独处、电视里的暴力画面)。孩子的想象力开始发展,会对“看不见的东西”(如黑暗中的影子)产生联想式恐惧。
✅ 正确应对:不强迫孩子独处黑暗环境(可留一盏小夜灯);避免让孩子看暴力/恐怖画面;用绘本告诉孩子“黑暗里没有怪兽,妈妈就在隔壁”。
给宝宝安全感,从“让他感到可控”开始
孩子的勇气不是“练”出来的,而是“被守护”出来的。避免制造恐惧的核心,是让孩子感受到“环境是可控的,父母是可靠的”:
1、提前预告:做任何可能影响孩子的事(如离开、抱他),先说一声“妈妈要抱你啦”“妈妈出去一下,很快回来”;
2、不强迫“脱敏”:孩子害怕的东西,先接纳“你现在害怕没关系”,再慢慢引导(如怕虫子,先一起看绘本里的虫子,再看远处的虫子);
3、稳定回应:孩子受惊吓时,不指责“这点事怕什么”,而是拥抱他说“妈妈知道你吓到了,有我在”。
孩子的世界很小,一点突然的“不可控”就可能放大成恐惧。守护他的安全感,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付出,只需要在每一个细微处,让他感受到“被重视、被理解、被稳稳地爱着”。